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捕食者

  本文较长

Posted by     Keyon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on February 24, 2018

xmind

为什么要成为信息捕食者

如果把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放到大自然里,他见了狮子等猛兽会有害怕的情绪,然后离开它;他看见尖锐的石头会自然地把它当工具使用。这些求生能力都是他生来就具备的,写入他的基因里的。

然而当我们面对信息的时候,我们就少有正确处理信息的下意识动作。因为我们的基因里并没有写入太多关于信息的东西,尤其指网络上的海量信息。

所以,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荒野猎人,在信息构成的一望无际的荒野中求存。这荒野中充满着机遇和危险,全看自己如何应对。有人每天在信息中沉迷,在朋友圈、微博、知乎浪费着大块时间;有人对信息不管不顾,封闭着自己的可能获得机遇的信息途径,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。

我们面对信息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,可怎样做,才能够让我们在信息的世界里游刃有余?并且利用好信息,成为信息世界里的获益者?

信息与我们

我们先来看看信息是什么?

其实,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几乎一切都是信息。你看书获取文字,就是获取信息;你上网看视频,你眼中看到的画面、耳朵听到的声音就是信息;你的手伸进冰水里,获取的是温度感觉带来的信息。

而我们人类本身,就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。

由于这篇文章题为“信息捕食者”,所以我们只讨论“接收者”这一部分。

从信号与系统的角度讲,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就是输入信号,我们的大脑就是系统,信号输入到系统里,不仅仅会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,这个系统还会输出信号,也就是我根据大脑的处理结果进行决策与行动。

举个例子,我看了一本如何学习英语的书,觉得很有道理很受启发,这种“启发”就改变了我大脑的神经元结构,然后我按照书的指示练习英语,这个就是系统根据输入信号作出的输出信号。

查理芒格说过:“100个思维模型,能够解决90%的问题。”这些优质的思维模型需要靠我们输入信息、改变大脑神经结构来获取。所以,一个拥有更多、更准确信息的人,所做出的决策正确程度大概率要比其他人好。

以上可知,获取信息很重要,可我们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,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?

捕食策略

有一个超高分的纪录片《猎捕》,每个捕猎者奇招怪出,各有各的捕食策略。我们要想在信息荒野生存下来,甚至得利,我们也需要属于我们的捕食策略。

筛选机制

首先,我们需要筛选机制。那么,何谓筛选机制?

筛选机制分为两种:内部的和外部的。

内部的筛选机制即为我们的价值观,价值观就是:对我们来说,什么更好?比如我认为看朋友圈要比看书好,我就更多看朋友圈里的信息,而置读书于不顾。

但是身为一名成长者,读书是必不可少的,起码要比看朋友圈优先级要高。这就需要我们多输入一些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的信息,比如多看牛人的成就以及他是如何做事的。

我们需要建立了一套属于我们的标准,更需要不断打磨我们的标准,使这个标准更能适应自己的成长,适应外部环境。

说完内部筛选机制,再谈谈外部的。

我们其实无时无刻都无意识地使用了外部筛选机制。比如女生买化妆品会看知名博主的推荐,我看书看剧看电影之前会先去看看豆瓣评分,听歌听网易云的推荐。这些都属于外部筛选机制。

关于外部筛选机制的要点就一个:找靠谱的。比如我想买个无刺激的乳液,这个博主推荐的乳液我用了之后脸上起痘,这个筛选机制就不适合我;网易云的每日推荐歌曲都深得我心,这个筛选机制于我来说就是优质的。

搜索

其实,我们现在生活遇到的问题,很大概率上之前有人就遇见过,而且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可能在网上找到。既然有前人的经验,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?

其实搜索在我看来,是一个极大提高共同学习效率的方式。人类文明就是以共同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。共同学习迸发出的思维火花,极大促进了创新,推动文明的进展,而网络和搜索,就是把全人类的经验放到了网络上,然后给有需求的人们使用,在没有网络的时代,这样的高效率是无法想象的。

李笑来说过:Google+Wikipedia=Almost Everything。我们要学习的,就是正确高效地使用这些搜索引擎(文末有推荐的学习资料)。

检索

别看“搜索”和“检索”只有一字之差,其实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
一个根本区别就是:当我不知道答案在哪的时候,我会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,得到答案,这是搜索;检索是,我知道答案大概在哪,但是又不清楚具体在哪,我想找到它,就用关键字检索。

检索的例子也有很多,有一次写文章,我想引用《未来简史》中关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部分,可我不知道具体在哪。我在Kindle上检索“增长”,很快我就找到了我想找的段落,当然如果我一页一页翻的话会很降低效率。

想让检索起作用的核心前提是“知道答案大概在哪”,也就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。想随时引用书中内容,至少要把书通读一遍;想引用哪位大V的话,至少要知道这个大V是谁,然后再去找你想要的话。

其实检索的一个更深刻的意义在于,它把记忆功能放在了外部系统里,减少了大脑的记忆负担,相应的可以让大脑承担更多的思考类工作。而这些外部记忆系统,就是是我们工作更高效的“黑箱”。

高阶玩法

多维度捕食策略

古人云:兼听则明。这在现今仍有借鉴意义。

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宽信息来源,多接受来自不同圈子的信息,尤其注意反常识的信息,这些信息对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,寻找发展机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如果你只在一个圈子里,你就会只会接收到这个圈子带来的跟你同频的信息,你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,其实远远不是,这也被称为“信息茧房”。

所以,跳出自己的小圈子,看到更大的世界,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
时刻谨记MIT的课程U.Lab讲的一句话:Open mind, open heart, open soul.

这在语言学中也能得到证明:一种隐喻只能显现出某一概念的一个方面,当我们听取不同意见的时候,我们其实是在建构某一概念的不同隐喻,这些隐喻能让我们看到概念的更多方面,我们对这一概念的把握也更加正确。

日常生活的信息摄入量

正如本文开头所讲,有人每天摄入太多信息,有人“闭关锁国”,摄取的信息过于少量。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恰当的做法。

个人主观的解决办法是,“70%的精耕细作自己的领域”。我们70%的时间用来刻意练习,用行动浇筑我们的物理世界。比如努力做到自己的工作,练习英语,学好专业课。

剩下的30%怎么办?答案是交给“艺术家之旅”

艺术家之旅,就是每周做一次没有做过的事情,比如去一家没去过的餐厅,去参加听一次跨界演讲,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旅行。

而艺术家之旅,就是一个摄入多方信息的途径。这样,既保证了我们不会对信息上瘾,还可以让我们不至于信息闭塞。

到源头去

这里我着重讲两个源头。

一是知识的源头。我们要在知识的源头学习,这一概念在《跃迁》中被提及。

知识源头,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,是知识发源的地方,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。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,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。顺流而下,离源头越远,支流越多,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。

而摄入太多被稀释过的、带有杂质知识信息,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一大原因。

知识源头,就在那些最初的学术论文中,在那些经典著作之中,在天才、高手的头脑中,我们需要从这里汲取营养,而不是去看那些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描述的信息中。

二是时间的源头,这一概念来自于阳志平先生。

往时间的源头走,就是往信息的最前端走。竞争力来源于智力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,当你得到的都是一手的行业资讯的时候,你相对于他人自然更有竞争力。

那么怎么去信息的最前端呢?

一是地域,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去北京发展,因为那里有其他地域所没有的信息,而信息常常意味着机会。

二是人,参加高质量的社群,你不仅仅会有同侪压力督促你进步,而且在一个身边人都是顶尖人才的环境里,你所得到的信息基本都是一手且优质的。

相关推荐

  1. 推荐一个很好的纪录片《有序与无序》,第二集讲的就是信息的力量。
  2. 中国大学MOOC开设过有关的慕课:四川师范大学的《信息素养: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》、武汉大学的《信息检索》。
  3. 一篇如何高效使用搜索引擎的文章:正确高效使用 Goog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