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与情感

  《心理学与生活》学习笔记(1)

Posted by     Keyon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on March 5, 2018

一口气刷完了南京大学陈昌凯老师的《心理学与生活》,这门课知识浓度大,思路清晰,是我非常喜欢的慕课之一。

我想以我的理解再次重构这些心理学知识,挑出一些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点简要分享。整个系列分5篇写完,正好对应课程的5个章节。

具身认知

具身认知是指:人们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,身体的感觉和心理的感觉经常是相通的。

传统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隐喻人脑,把人脑的认知过程看作为类似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。比如你要算3✖️4的结果,你在大脑会快速搜寻到关于3✖️4=12的记忆,12就是你大脑的运行结果,这与计算机处理运算的方式很类似。

然而这样的计算机隐喻在某些方面是有问题的。程序从功能来讲是独立于硬件的,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,我们就可以认为认知是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离身认知”

其实,我们的对于物理世界的空间感知、生活经验,都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。

有一个著名的时空隐喻:回顾过去,展望未来。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我们会用“回顾”和“展望”来形容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呢?

我们对于空间的感受是直接的,我们向前展望,可以看到在我面前的事物;我们向后回顾,可以看到身后的事物。而我们对于时间的直观感受是不存在的,要想理解时间,我们必须把我们对空间的直接感受类比过来,把时间看成一个不断向我们靠近的物体。我们身前是未来,身后是过去,这样我们理解了时间。

一言以蔽之:大脑会通过身体认知世界

我们生活中也可以试着利用具身认知这一概念,让身体帮助我们提高效率。你可以少在宿舍呆着,多去图书馆,因为外界环境所带给你的感受会驱使你去做不同的事,在宿舍里室友在玩游戏,你也会倾向于放松娱乐,图书馆大家都在学习,你就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;你想学习很多软件的时候,不妨先深度学习一个软件,再学习其他软件,因为这样会把第一个软件的学习体验类比到其他软件的学习上去,效率会更高。

共情

共情又称同感,同理心,移情等,顾名思义,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。

其实把共情用好,可能大大增加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。可怎么用好共情呢?

很简单:从叙事到聊感觉。除非特殊场合,摆事实讲道理通常都会让人觉得很无趣。与人交流时多聊聊感觉,对方也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感觉,在一个轻松自如的气氛下,让共情帮助我们与对方建立联结。

共情不光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作用巨大,在与熟悉的人沟通时也很重要。情侣吵架时男方不要试图讲道理,而是去感受对方情绪,并表示理解。这样会建立一种联结,表达出一种“我懂你”的信号,使彼此更信任,而不是冷冰冰的回应,把双方距离进一步推远。

下面是课程中给出的锻炼共情能力的方法:

首先,要学会尊重,尊重他人才能让我们想去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,也才能让我们不要去评价、甚至是批评他们。

其次,要学会倾听、学会换位思考。

再者,我们要增加生活阅历,丰富生活经验,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设身处地,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情感。

最后,我们要学会接纳,接纳对方和对方的事情作为自己内心感受的一部分。

互补

很多人认为两个人成为朋友、成为恋人,是因为彼此性格互补。这样的想法有道理吗?

其实我们联想一下生活实际你就会发现,互补性难以成为一个经得起验证的人际互动的促进模式。

我们和陌生人建立联系,往往都是从相似性开始的。比如我们惯常使用的套近乎方法都是“我也有XXX”、“我也玩XXX”,这样的一个共同的话题会推进双方的互动,从而引起更多的共同点,也就有了更多的共鸣,从而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和联系感。

然而互补对人际交往不只有坏处,也有好处。

如果你只与和我们相似的人交往的话,因为比较相似,思维角度差不多,所以得到的信息和思考结果基本都是一致的,这妨碍了相悖的信息进入你的视线从而促进多维度思考问题。但是这样会使圈子越来越窄,形成信息茧房。就像人工智能的推送信息,它越来越符合你的胃口,但也会使你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,丧失掉很多接触到刺激你思考的信息的可能性。

所以,适当寻找互补,接受相悖的信息,放下成见,多角度思考,你会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