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来谈谈Aaron Swartz

  The Internet's Own Boy

Posted by     Keyon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on February 8, 2019

纪录片:互联网之子

Aaron Swartz的博客:Raw Thought: Aaron Swartz’s Weblog

最早因为使用Markdown写作了解了这位互联网天才Aaron Swartz,今年年前霍炬写了一篇关于Aaron的对话,再看这部纪录片后对这个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

Aaron的死应归于政治闹剧,而他不幸成为了这次闹剧的主角与牺牲品。然而后世关于此次事件的讨论往往更多围绕着技术与政治的矛盾(这部纪录片的着重点也是如此),除却关于技术发展和政治滞后的探讨,从Aaron的一生以及最终致使他自杀的MIT事件中,值得我们思考的、真正发人深省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。

技术与政治

先从技术与政治开始吧,这也是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。

Aaron使用MIT的IP地址从Jstor下载了大量的学术文献,在MIT事件中,真正将Aaron逼上绝路的是《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》,政府依据此项法案判决Aaron计算机欺诈等在内的13项罪行,被判入狱时间高达35年,罚金100万美元。

包括此片在内的所有人回忆起这件事时,都一致认为政府反应过激了。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说,Aaron只是下载,并未传播或用作商业。但是在我看来,不管政府是否是在杀一儆百,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这样的判决不会在意料之外,这是由政治的性质决定的。

群体的同意构建社会的规则与政治,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,若新技术足够强大,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结构甚至社会安全时,政治的力量必然会介入进来。

强烈建议上句话多读几遍。

比如,枪的发明使任何人仅用食指的力量就能造成杀伤一个生物的破坏力,如若不对以枪为代表的新武器技术进行管控,这种新技术对社会安全必定会造成直接伤害或潜在威胁,于是禁枪应运而生。

而且,政治的进化速度相比于技术发展速度慢很多,于是在不同的历史节点,我们能看到政治管控和技术发展不同的相互关系。

在技术刚被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初,它是不易被政治察觉的,在管控的视野盲区,新技术野蛮生长。当新技术发展势头旺到使管控的力量察觉到时,政治的力量才会介入进来,定下规矩与边界,谓之行业规范。

为了能管住这牛气冲天的势头,再加上这样的滞后,政治力量为了追赶技术发展,管控会变得极为严格

从这个角度看两者,像极了高中生物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,只需把技术替换被捕食者,政治力量替换捕食者,数量关系变为力量多寡。然而和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不同的是,技术与政治最终会趋于平衡,即技术最大程度增加人类产出的同时,政治提供力量使技术不会跑偏到历史的对立面。

回过头看自媒体,几乎完全符合这样的规律。最初蓬勃发展,颇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势,在那时投入自媒体行业的人,也在自媒体自由生长的时期获利不菲。发展至今,自媒体管控也日趋严格日趋规范,但在管控力量渗入自媒体之初,政策是近乎铁腕的。

弄懂了以上,我们再反过来看MIT事件,一切便明了。当时的互联网正是一个相对自由、管控介入之初的时候,审判Aaron的《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》已被证明是一项落后于当时时代的法律(滞后性),而且政府将侵犯知识产权判为重罪(过度严格)。

Aaron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英雄。

知识共享与经济学范式

Aaron毕生都在为信息共享努力,他曾参与Creative Common具体规范的网络端实现,MIT事件的起因也正是因为Aaron无法忍受Jstor的学术资源收费不共享。

然而知识共享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不合理的,换一句话说,知识共享不符合经济学的范式

王信文曾写过他与薛兆丰探讨知识共享,薛教授持反对态度:

通往地狱的道路,是用善良的意愿铺成的。知识首先是私有的商业秘密、专利、没有人知道的方程式。若干年后,它才慢慢变成公有,被大家所用。因为保障了这个进程,我们才保障了知识的不断前进。

我相信,在薛教授和其他经济学家眼中,Aaron在MIT事件中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,用薛教授自己的话说,就是他破坏了知识前进的进程。

一方面是Aaron为代表的Hacher们支持知识共享,另一方面是薛兆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反对知识共享。这两种价值观看似矛盾,其实若认真思考,你会发现他们如此矛盾的原因在于这两者适用范围完全不同,用霍炬那篇文章的话说,就是回报链条不一样。

  Business Hacker
激励 金钱 兴趣与热情
知识共享 反对 支持
政治态度 顺势而为 奋起改变

解释一下,以上这个表格并不绝对,只是二者各有偏重罢了,商业的回报链条大家都很熟悉,暂且按下不表。

来讲讲黑客这一边的回报链条:理想情况下,他们更多是为兴趣做事;将代码共享给开源社区,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希望他人能改进他的代码;由于无需顾忌商业上的存活,再加上非常依赖自由分享,当政府干涉他们言论与信息自由时,他们更勇于反对。

效率与公平

最后再往深挖一点,其实知识是否共享,代码是否开源,背后的根本矛盾往往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。而效率与公平,往往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对立且不可兼得。

就拿《我不是药神》举个例子,看完此片后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支持百姓买印度的仿制药,支持主角的行为,但若以经济学的眼光理性看待此事,你会发现打击仿制药,维护正版药是对的。诺华公司投入大量资本研发药物,若不能从中获利,填不上研发成本,公司的新研发就无法继续,那么能治病的新药也无从谈起了。

再往极端了假设,经过宏观调控,社会财富多给富人好,还是给多给穷人好?富人更懂赚钱,社会财富分给富人能提升社会创造财富的效率,但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公平;同样的,多分给穷人维护了社会公平,也相应减少了效率。

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,你会发现效率与公平是此消彼长的,像硬币,也像莫比乌斯环的内外翻转。

然而这套话语体系都是以商业为角度推演的,若是参照Hacker们的回报链条,此局破矣。

在Aaron死后几周,一个14岁孩子在共享知识库中获取灵感,提出了一项能拯救生命的早期胰腺癌测试。我想这就是Aaron非常想要看到的,也是他所信奉的价值观的一种实现:人人皆有禀赋,通过知识共享,让每个人平等获取人类文明的硕果,从而让每个人更好地发挥天赋。

跳出商业的限制,其实不难发现除了金钱以外的激励。Aaron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Markdown,而是一种打破效率与公平之间怪圈的理想,以及对经济世界迂腐面的嘲弄。

This is why what Aaron did was so important.

参考文献

  1. 互联网之子 Aaron Swarts 想要看到的世界
  2. 创造者手册001:开篇语
  3. 到底什么是善良